我国加快应用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世界滚动
过国忠 高辉 张海鹏 科技日报记者 夏凡
5月23日,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现场观摩交流会在扬州大学研究示范基地盐城大中农场举行。
该活动由扬州大学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联合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处副处长贺娟,江苏省农业机械推广站站长陈新华等40余人参会。
(资料图)
与会领导专家现场考察和观摩了基地小麦“无人化”栽培示范区,张洪程院士、基地苏建权副总经理和基地李秀丽主任分别介绍了示范区小麦“无人化”栽培技术实施情况,并同大家进行了现场交流。
张洪程指出,目前,我国现有生产技术仍不适应时代发展新需求,机械和人力投入大,作业效率不高。要突出问题与需求导向,通过强化协同创新组织,创立稻麦丰产优质无人化栽培技术体系与生产模式,加快在不同生态区创建一批有代表性的“无人化”农场,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可复制借鉴的成功经验与模式。
如何落实“藏粮于技”的重大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无人化水平?
据了解,2021年,农业农村部推出了10项重大引领性技术。其中,由扬州大学牵头,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潍柴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联适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哈工大-瀚景锦河联合实验室、无锡卡尔曼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组成的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项目联合体,重点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劳力持续减少、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加速、全程田间作业要求更为高效舒适的大趋势,采取多学科协作,紧扣稻麦两熟绿色优质丰产高效生产目标,系统开展了稻麦耕种管关键环节田间“无人化”作业技术研究,并以稻麦整合栽培“无人化”作业技术为核心,配套耕种管整体智能机一次性施肥技术、无人机飞防高效植保技术、智能远程控制灌溉技术和智能精准“无人化”等收获技术,创建了稻麦生产“无人化”作业技术体系,并在江苏、山东等地率先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现场观摩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处副处长贺娟主持了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研究示范进展报告与研讨交流会。张洪程为与会领导和专家作了“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进展报告,详细介绍了技术的基本原理、研发思路、研究示范进展及意义。
“目前,我们开展的稻麦整合栽培‘无人化’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以基于北斗导航系统和无人驾驶系统的两套动力(150马力、220或260马力)稻麦栽培‘无人化’作业机为载体,以绿色优质丰产高效协同的整合化机械化栽培农艺为支撑,融合一次性施肥技术,实现稻麦两熟前茬秸秆高质量还田、精细耕整地、精准施肥、精量播种、适度镇压、沟系开挖等环节于一体的‘无人化’大田作业。”张洪程说。
大中农场基地现有7.6万亩耕地,其中种植稻麦近7万亩。多年来,该农场坚持科技进步,注重推进装备智能化、作业标准化、监管数字化,农业产出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等持续得到提高。
尤其是2019年以来,在张洪程院士团队的指导下,该农场在国内率先打造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参与新型耕种智能一体机的研发与示范应用。同时,还与农业高科技企业战略合作,建立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实现了农业无人机全面全程施肥喷药、远程智能灌溉大面积应用、遥感无人机常态化巡查、数据采集系统性分析等,被工信部认定为“大田种管收全环节作业”田间机器人应用优秀场景单位。
苏建权介绍,去年,该农场通过集成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技术,实现了稻麦智能管理全覆盖,示范试验田稻麦亩产达到1430公斤。今年,夏收小麦有望平均突破600公斤,将比全省平均小麦亩产多200公斤。
在陈新华看来,当前,正处于加速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下一步,江苏要发挥好智能农机研发协同优势,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专家决策指挥系统,深入推进稻麦生产标准化、智慧化、数字化研究与应用,在更多地区实现耕、种、管、收全过程的“无人化”管理,构建现代农业江苏新业态,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智慧“无人化”农场新样板。
贺娟总结说,各省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强对“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的认识和了解,要从服务国家战略高度出发,针对稻麦生产的不足和潜在风险,借助先进技术装备、解决方案,来解决未来粮食“怎么种、靠谁种”的技术问题和生产难点,推动此项引领性技术的落地应用,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由机械化向“无人化”跨越,为实现粮食绿色丰产规模化、高效化等提供重要基础保障。
(图片由过国忠拍摄)